今天是來推薦一本好書的,
雖然不只是推薦,我更希望的是能「推廣」。
是的,浮島書屋終於要擺上一本書了,這本書叫做《在印度,遇見佛陀》。
它當然不只是一本遊記,
而算是作者常霖法師(葉青霖)的心路歷程。
從這趟印度之旅,然後回顧自己的前半生,
接著描述他有了怎樣觸發,最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道」
用意是希望「推廣」的原因是,在台灣的既有網路書店通路中好像不容易找到這本書,
博客來就沒有,
這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也許法鼓書店會有,我沒實地去看過。)
所以拋磚引玉的想分享其中一些篇章上來,
一來是像這篇分享中的後記所說,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應該對於普羅大眾很有幫助。
二來也想讓大家多了解這本書,也許被引起了興趣,然後試著去入手這本書。
當然自己也考量過著作權、版權的問題。
在台灣的著作權法中有一項「合理引用」的條款,
所以初步構想中是想分享其中三篇,
總計引用頁數佔全書22頁。
而該書一共233頁。
在打完之後會MAIL給作者本人,詢問作者是否願意讓我轉貼。
如果到時候被通知 "作者不同意",
趁著我還沒把運勢文貼到PTT前撤下,應該還不至於造成權益損失,
所以目前的是試閱版,
有任何不妥之處請聯繫我本人,謝謝~
第一篇要分享的是,真正平安的平安夜。
《真正平安的平安夜》 ◎ 常霖法師
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的時候,你都在做什麼?
學佛以前的我都在玩。
在香港,聖誕節是一個合情合理又理所當然的玩樂節日,因為以前香港還是英屬殖民地,到這西方人的重要大節日時,自然到處都在狂歡慶祝,要和親朋好友開派對好好玩一天,而且重頭戲都是在二十四日平安夜晚上的派對,都要玩到通霄天亮,大家齊聚在一起迎接二十五日的到來。
如果那天沒有和朋友相聚玩樂,反而是不正常的事。
但是我們到底在慶祝些什麼呢?好像也沒有人過問,大部分的人都不管耶穌是誰,也沒有宗教信仰,不過大家都會自動跳過這個問題,到了那一天就是盡情歡樂就對了。
有一年的聖誕節哩,一位演藝圈的友人早早便約了Annie(廖安麗,作者的妻子,當年的知名港星)和我去參加她們在五星級飯店舉行的派對,我們也很歡喜的應約了。
結果,到了會場才知道,原來那是一個基督教針對演藝圈人的佈道會,我知道之後心裡覺得上當了,因為自己從不接觸宗教信仰的。但是既然都已經來了,不好意思打道回府,既來之則安之,就硬著頭皮參加了。
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乖乖的坐在台下聽了一個晚上的佈道。
這一個晚上,啟發了我新的興趣,
例如我從未想過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活在世界上的意義又為何?
我第一次發現「生命的意義」原來是需要探討的,在此之前這些想法從來也沒有在我的腦海裡閃過。過去我的人生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理想,那不就是生命的目的嗎?
我想起上一輩的艱苦生活,連吃頓豐盛的飯都是奢侈的享受,我們努力不就是為了改善生活的素質嗎?
用心的做好工作,閒暇時間就用賺來的報酬去享受,這不是我應得的嗎?當然還要做個正直的好人、不動歪腦筋去貪求不該獲得的東西、廣結善緣,這些不是已夠把生命充塞的很圓滿了嗎?
我充實的連玩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什麼空虛感?
八十年代,我認識一位有錢的朋友,以前曾經花很多心力在工作上,完全疏忽了跟家人的關係,結果錢雖然賺到,家庭卻破裂了。
他下班後就去按摩,然後再約朋友吃喝玩樂,很多時候一個人同時有兩三個按摩師在服務,我聽說他每一年在按摩院結帳的費用多達百萬港幣,而他們那一群朋友很多都是這樣,不是只有他一個。
我從他們身上發現有錢不是究竟的,因為相對的要付出的代價更多,於是我學到我不需要賺那麼多錢。雖然我愛車,但只買能力範圍內的車子;房子也不需要換到更豪華,因為,為了那些更高的奢華享受,我要更辛苦的賺錢賠上時間和家人的親情。
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佈道會的講者不是牧師,而是一名大學教授。
他用很生動活潑的方式來思考生命的內涵,會中提到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都很認同,也聽得津津有味,並非如心中所想的──佈道大會都是感覺很枯燥的拿著聖經講解其中的內容。
可是在精采的演講之後,他開始把生命意義的源頭都歸於上帝── 一切都是神的旨意與安排。聽到這裡我卻十分疑惑,和我心中的感覺不太相應。
有些問題十分不解,例如:
世界上的人都是神的兒女,可是怎麼有父母會把自己一出生的嬰兒放在充滿戰爭或是飢荒的國家去呢?這嬰兒可能來不及長到能懂神的旨意前就死去了。
世界上天災人禍這麼多,許多無辜也沒有做過壞事的人就那樣受著生命威脅與病痛的苦,卻也有很多享受到浪費也不知珍惜的人,為什麼這也是神的旨意呢?
經過那場佈道會之後,心裡對生命的疑惑越來越多,便主動去認識這個教會,想要了解更多,但最後我並沒有找到想要的答案,因為她們說只要相信神就好──相信他這樣做一定有其用意,其他不必多問。
可是我的疑惑這麼多,沒有得到一個解答之前,信不了。
後來也就沒有再去接觸了。
從那之後。我就開始對生命的議題大感興趣嗎?
沒有。
我還是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既然那些疑惑還是沒有答案,所以也不必在把問題放在心上,也沒有想過往其他宗教尋找,沒答案就算了,還是專心的去過我的人生比較實在。
一直到了接近四十歲,我開始發現那些享樂不是完整的。
日復一日的玩樂、年復一年的享受,
生命真的好像不該只是這樣子而已。
例如去按摩,還沒去時很想要那種放鬆的感覺,按摩的過程中也是很舒服的,尤其當工作很疲倦的時候。但按完之後,沒多久又會回到原來的樣子,舒服的指有短短的按摩過程中而已,它似乎沒有真正的改善疲倦、並沒有獲得我真正想要的放鬆,所以後來就很少去了。
又或是,以前覺得派對很好玩,但是漸漸的覺得不想再去了,玩樂之後開始感覺生命莫名的有空洞感,為什麼要這樣玩呢?要玩到什麼時候呢?
如果不玩樂,我還能做些什麼有趣的事呢?
既然什麼都玩過了享受過了,為什麼沒有因此滿足?
難道排除這些外在影響之後,真實的自我是如此的匱乏嗎?
生命似乎真的需要去尋找價值,我以為的生活方式並非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似乎還有一個什麼在更前面的地方等著我去發現。
2009年的12月24日,平安夜。
我在安靜的玉佛寺裡做完睡前的最後一次打坐,燈光昏暗,大家輕手輕腳的各自去做睡前的盥洗,沒有人說話。
我推開門進了寮房,在晚上十點就寢時間就上床躺好了。
那是我有印象以來最安靜也最早眠的一個平安夜。
獨自一人,沒有音樂、沒有朋友、沒有美食、
也沒有言語,
四周只剩窗外散落的蟲鳴聲,還有自己的呼吸聲。
我以前以為這樣的平安夜一定會非常的孤獨與悲情,
因為沒有人對我說「Merry Christmas」,也沒有家人的陪伴。
我根本想像不到,我的第一個平淡的平安夜裡,竟然也能裝滿了從來沒遇見過的──平安寧靜的感受。
(本文摘錄自《在印度,遇見佛陀》一書,第 52 - 59頁)
無關於以上書中內容的一些個人後記:
說是後記不如說是緣起吧--為什麼會想分享這個上來?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想分享些好書的構想,
只是一兩年下來,好像能做到的就是有餘力時幫大家抽牌寫運勢文供人免費閱覽。
每次,在自己的解牌當中
當然會有很多的舉例、很多的道理。
但這樣就是在解惑嗎?
從以前大家的回饋中,無論是PTT的也好、此地留言板的也好。
懂的人會通,不懂的人還是不通。
當然也懂--金剛經有云: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渡眾生。』
一如兩年前的心境(詳情請點我)
可是其實也沒想渡誰,
只是會覺得--也許可以做的更多。
我自己是這樣的,平常有些什麼事、什麼不通的,
我就翻書。
我沒煩惱時就超愛看書,
有煩惱時,也就靜心祈請指引,
再去看一本當下最想翻的--不限定什麼書,什麼書都可以。
反正我很喜歡看書也很愛買書
我什麼不多,就書最多。
聖經可以翻、金剛經可以翻、古詩十九首可以翻、普物普化可以翻、商業週刊也可以翻
甚至是網路上隨便瀏覽些什麼,
也可以找到讓自己「能通」--能點醒自己的某些詞句。
因為自己在網路上也常有受惠於人的時候,
所以我也會這樣想
--今天我在這邊分享的這些,也許哪天在無意中就成了哪個我不認識的人的一點靈光。
然後,昨天,在老爸的書架中發現了這本書。
老爸是在法鼓山受過菩薩戒的,
雖然他的言行舉止都讓人覺得書白看了、道理也沒學進心裡,
但是書櫃中倒是很多寶。
昨天看完這本之後,就開始有節錄其中幾篇放上來分享的念頭,也都架構好了。
其實我在看完這本的時候,我很慶幸。
很慶幸自己已經是在少年時期就很有意識的去探求--生命的意義。
很慶幸自己很早就知道,
在靈性的道路上自己要的是什麼。
雖然我也很清楚:因緣沒有先後。
有些人接觸靈性的道路的因緣來的比較早一些、有些人則比較晚一些,
也沒有什麼高下,
終歸是要回歸初心的。
只是很早就有所體悟的人,也許能做的事情更多。
所以第一篇先分享了這篇。
會想分享這篇的原因是,
覺得這篇跟最近這幾週抽的幾組牌中,所要傳遞的教導很類似
無論是九月下半月運勢文中的 第一組牌
還是十月上半月的 第七組牌
都是很相似的概念。
去尋找自己的生命意義;偶爾放下一些外務,去嚐試真正的活著。
可是光是那樣說的概念也許還是太抽象,
雖然自己總會想盡力闡述清楚,但也許尚有不及之處,
而這一篇,
是我認為很貼近於普羅大眾的一篇
因為真的有不少人都是像常霖法師這樣,
年輕時如何如何,中年後頓感空虛。
再晚一點的可能真的要等到臨終前才有所頓悟。
這些都是因緣,因緣沒有先後,
但從他的自述中,也許可以讓大家有點.......「什麼」?
這個「什麼」,
可能就像這篇中他的自述一樣,
雖然常霖法師在書中似乎認為,自己並沒有因為這次的佈道會改變些什麼,
一直要到了他的父親過世以後,才開啟了他接觸佛法的契機。
但我認為,其實在這次平安夜的佈道會中
就已經在他心裡埋下種子了。
開始試著向內探求的種子。
可能就像我先前在解說運勢文的牌卡義涵中說的:最重要的是去思考。
有沒有真正的思考過這件事呢?
生命的意義?或是屬於心靈層面的追尋?
有,就會在你心裡留下些什麼。
有思考才會有疑問,有疑問才會去探求。
進而在探求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終將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道。